关灯
护眼

第231章 缓兵之计

    袁尚远远的望着有如神助的吕布,北方顶级的四大武将居然联手都奈何不了他!

    吕布施展武艺,纵马恣狂,英俊豪迈的脸庞上出现了癫狂的神色!

    一瞬间,袁尚联想到印度教神话中的主神之一,湿婆。吕布之姿颇有湿婆之舞的诡异。据说湿婆之舞跳到最后世界就会毁灭!袁尚有种不好的预感,说不上为什么,总感觉自己得做点什么,不然吕布恐怕还会有更加狂暴的一面。

    忽然间,袁尚从万众瞩目的吕布和四将的战场中把目光向后方移动,一瞬间袁尚看到吕布军士兵们的表情——那是一些如痴如醉的表情,还带着一股狂热的情绪!那种表情又让袁尚联想到历史上着名的十字军东征!十字军东征在历史上前后共有九次。而每次东征过程中都是以有着虔诚信仰的战士为骨干力量。这使得他们在战斗中不畏生死,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。

    袁尚感觉到吕布的军队慢慢的被吕布给进行了“集体催眠”,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慕强的意识,对力量的崇拜时刻埋藏在人类的基因中。吕布如此神勇的作战,形成了一种精神旋涡,让他的士卒产生极度的亢奋并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。

    若是再任由吕布这般“湿婆之舞”,只怕吕布军会在极强的心理环境中进行作战!届时袁军尽管有人数优势,但如何去打赢一群极度狂热和悍不畏死的大军!

    眼前的这支军队的精神和气势上已经被“附魔”了!

    看出潜在危机的不止是袁尚,洞察人心的“三国毒士”贾诩也意识到局面的不对劲,他在一旁提醒袁尚,道:“主公!我军将士见四将联手而不能胜吕布,士气必将萎靡,而敌军见吕布一人挡四人,则是自信满满,士气高涨。主公,此时绝不能战!请主公速下决断!”

    袁尚脸色变得极为难看,有些色厉内荏的说道:“文和也看出来了!但此时我也不知该如何是好!?贸然撤军,吕布必然率军掩杀,结果还是一样的!只能让四将打下去,而我军有骑虎难下之势!”

    贾诩擦擦冷汗:“谁知吕奉先时隔多年仍然有当年虎牢关之威!主公,当下只能继续虚张声势,与吕布言和数日!哄骗他暂时罢兵!不然敌军如虎,我军此时已经皆是待宰羔羊了!据说数年前,濮阳之战时,曹操对战吕布,用了八员战将,但是自己方的军阵被吕布军冲得七零八落。后面曹操用计谋才反败为胜的!据说要不是天黑,吕布没认出曹操,曹操就被杀了!”

    熟知三国历史的袁尚自然晓得“吕布黑夜放曹操”的典故,这是曹操人生五大劫难之一。第一次是曹操行刺董卓后逃走被陈宫所擒获;第二次是“吕布黑夜放曹操”;第三次是宛城张绣反水,曹操“一炮害三杰”;第四次是对战马超时割须弃袍;第五次是华容道被关羽截杀!

    袁尚叹了一口气:“怎知吕布强横如斯!当下只有用计稳住对方了!”

    数万人的性命,一下子全部落在了袁尚的肩膀,同时自己的胜败荣辱也千钧一线!袁尚只能强打精神有所作为了!

    言和!必须言和!

    袁尚下定决心后,向传令官讨来一壶响箭,这是军队作战传令时经常用到的特殊锋镝。袁尚此时不能再怂,躲在军阵的人群之中寻求保护了,他此时要虚张声势的中断这场战斗!

    只见袁尚手中一勒栗黄乌孙的缰绳,随后纵马跃出,只见一道黄色的光影冲到袁军阵前!随后袁尚挽弓搭箭,向着徐州城头的方向射出一箭!

    “哨——”一声凄厉的响箭划破天际!

    即便是嘈杂的助威声中仍然能听到这一声响箭。援军见主帅亲自以响箭传令,顿时纷纷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随后袁尚又对着徐州城射了四支响箭,吕布军的士兵们也渐渐安静下来,似乎都发现了袁尚的奇怪举动。陈宫立于徐州城头之上,看着袁尚连射响箭,丝毫有话要说。

    再说四将围攻吕布,打了一百四十回合,愣是一点便宜没捞到!四将把压箱底的武艺绝招统统使出来,都是如同泥牛入海无消息,奈何不了吕布丝毫!而大战到这个时候,四人感觉吕布似乎还有实力,还有底气!

    忽然听到袁军阵中射出响箭,于是纷纷相互照应着撤出战团,四将并肩排列一队,一点不敢怠慢,始终提着兵器,时刻准备再战!

    而颜良文丑此时更显得狼狈,头盔不在,威风不再!

    吕布也看到袁尚的举动,听到了响箭,见四将停战,他也暂时喘口气。

    袁尚五支响箭之后,战场竟然莫名的安静了下来,两边五六万大军愣是静得能听见鸟叫声!

    袁尚见状,该自己的表演时刻到了,必须拯救自己和麾下的大军,同吕布暂时言和!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!”袁尚举弓向天狂笑,笑罢不禁又引弓向天空再射一支响箭!

    别看袁尚笑得豪情万丈,其实心里慌得一批!只不过是赶鸭子上架,硬撑门脸罢了!

    袁尚把刚刚的紧张情绪这么一笑,心里安定了很多,忽然想起为什么《鹿鼎记》中韦小宝骗人撒谎时要先大笑三声了!

    袁尚一念及此又大笑了起来“哈哈哈哈”。

    别说,这一笑,还真把吕布和陈宫包括吕布的虎狼之师给笑得有点懵圈。

    “袁三公子因何发笑不止?”吕布疑惑的声音传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