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1056交趾

    李成梁还在疑惑,魏广德就直接把锦衣卫交过来的情报拿出来,递给了李成梁。

    「你看看吧,之前朝廷有怀疑,但是一直不确定那边的真实情况,所以把你留在京城。

    现在消息已经确定,右军都督府也该要动一动了。」

    接过魏广德递过来的纸条,李成梁仔细看了一遍。

    虽然明朝的文官集团都说明军将官是粗鄙武夫,但实际上世袭武职的家族,哪里可能是粗鄙的,许多都识字,学问好的也不少。

    因为大明以文抑武的原因,武将家族往往都会在还在小的时候试试让他们考功名做文官,只有确实没那个智商,才会谋个武职。

    不说俞大猷这个秀才,李成梁当初也是考过功名的,也是秀才,只是辽东文化不昌,四十岁了也没考过举人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考不过乡试做不了举人,这和地方文化不昌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难道考试不是全靠同行衬托,你只要比同乡优秀就能脱颖而出吗?

    对其他省的考生来说,还真是这样,可这不适用于辽东。

    明代在地方实行「三司」制度,即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,分管民政、司法和军事。

    但地处边陲的辽东,因为属于军事前线,居民大多为卫所军户,故只设都司,不设布政使司。

    钱粮之事,都司虽然可以一并管理,但科考事务,只能挂靠其他省份。

    山东与辽东隔海相望,明初攻取辽东的兵马,就是从胶东半岛的登州出发抵达旅顺,因为这层渊源,辽东的乡试,明代中前期就挂靠到了山东。

    所谓的中前期是指什么时候,其实就是嘉靖十年。

    在嘉靖十年以前,辽东秀才参加乡试,要么坐船渡海去山东参加乡试,要么就是走陆路,走辽西走廊过顺天府到山东参加考试。

    海路,风险就不说了,遭遇海难不测的辽东考生也是不少。

    陆路,相较海路安全,但是距离太远。

    长途跋涉抵达山东参加考试,许多考生身体都吃不消,自然就更考不好了。

    何况和山东考生同台,虽然山东也不算什么科举大省,可在北方也算是中上水平,辽东考生几乎没多少机会的。

    院试,给秀才功名,虽然也是一省统考,可终归按地方分饼,雨露均沾,再差的府县也有几个名额

    乡试可没有各个府县都要分配举人名额的说法,那是真靠实力来争夺上榜机会。

    辽东考生考试变动,就发生在嘉靖十年的时候。

    《全辽志》载:「按辽东生儒,旧赴山东布政司应试,嘉靖十年,生员徐潮等屡请附近,甲午科始改应试顺天府。」

    根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的记载,生员徐潮乃定辽后卫,是辽东都司的附郭卫,辽东都司的治所在辽阳城,因此可视徐潮为辽阳人。

    他并无特殊之处,史称他「赋性醇和」,很早就入学为生,为人也很孝顺,丧亲之后曾结庐守墓三年。

    但可惜的是,徐潮的科考之路并不顺畅,他多次南下山东参加乡试,却「屡试不第」。

    遇到屡试不第的情况,不管是谁,心里都会感到郁闷,这种不满的心情日积月累,终于在嘉靖十年爆发。

    明清时期的乡试,因考试时间在农历的八月,又称作「秋闱」,古代交通条件有限,外地路远点的考生通常要提前一、两个月出发。

    在嘉靖十年的六月,包括徐潮在内的辽东生员,就踏上了前往山东的辛卯科乡试旅途。

    天有不测风云,没想到的是,那一年的夏天,天气很不适合长途旅行,时

    而大雨,时而酷暑,徐潮等人在一路炎热和泥泞中跋涉了将近两个月,七月份才到济南,此时距离考是,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。

    由于旅途劳顿加上水土不服,踏上考场的辽东秀才们发挥不佳,不少人中途退场,坚持到交卷的人,也没有考中几个。

    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,录取的几十名举人当中,来自辽东的考生只有一个人,他的名字叫做韩玮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辽东考生的录取率虽然也不如山东内地,但每次至少能录取三四人,比如上一次的乡试,就有安永清、傅直和冯惟健三人中举。

    这次只录取了一个人,让本来就长途跋涉、身心俱疲、满腹抱怨的辽东考生,尤其是徐潮忍不住了。

    回到辽阳之后,徐潮联络了一批秀才来到京师递上***书,说辽东考生乡试发挥不佳的主要原因,是到山东赶考的路程太远,而不是自身水平不高,要求就近考试,不再参加山东科举,而是到顺天府应试。

    辽东秀才们的举动,终于惊动了朝廷。

    科举在明代属于礼部的管辖业务,秀才们的***书,应该是交给了礼部。

    嘉靖十年,时任礼部尚书是江西贵溪人夏言。

    夏言上奏《一改便科举以顺人情疏》中支持辽东考生的请求,「彼时,辽左山东原有海道之便」,辽东秀才到山东考试倒也罢了;如今,在「海道不通」的情况下,走陆路越过顺天府来到山东,舍近求远,「事体似有不均」。

    上奏之后,朝廷批准,辽东考生就此改到顺天府参加乡试。

    不过顺天府的乡试,难度其实和山东也差不多,只是少走不少路途而已,这也是许多历史典故和都说李成梁曾经长期滞留京城的原因。

    李成梁不管怎么说都是秀才,自然要待在京城准备乡试。

    边军相比内地,袭职上区别很大。

    边镇的武职空出来,家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袭职,往往就会马上安排其他人接任。

    李成梁决心放弃继续考功名准备袭职,也是耽搁许久,费了不老少的劲。

    所以,大明朝的文书,对于李成梁来说,阅读起来并没有难度。

    等他看完锦衣卫的情报以后,他就已经明白自己的任务了。

    「魏阁老,文中说的这个东吁王朝有多少人口,多少兵马,居然能够在这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击败周边势力。」

    李成梁抬头看着魏广德问道。

    「这些都得等锦衣卫的密探发回情报,不过从现在这份情报来看,我预计很快他们的视线就会投向孟养。

    再然后你应该也能猜到,左右再无可以侵占的土地,目光自然就会投到云南。」

    魏广德开口说道。

    「朝廷要我立即准备出兵?」

    李成梁小心问道。

    不问不行,明军是个什么情况,他心里门清儿,要是没有充分准备,那就是羊入虎口。

    魏广德看了他一眼,这才说道:「没这么快。

    今日内阁的决议,适才已经禀报了宫里,得到了认可。

    朝廷会下文云南,一是命令缅甸宣慰司停止攻伐老挝宣慰司,同时详查六慰之事儿,之后应该会给莽应龙下令,让他到昆明去受罚。」

    魏广德开口说道。